社论:扯下外企的伪善,以诺华制药在中国的用工为例

近年来,跨国企业常以“全球道德标杆”自居,标榜其“人权关怀”与“员工福祉”,但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实践中,一些外企却屡屡暴露出双重标准与系统性剥削。本文以瑞士制药巨头诺华集团(Novartis)在中国的用工争议为切口,揭示外企光环下的伪善逻辑。

“灵活用工”背后的责任转嫁

诺华集团在浦东园区BMW项目中,通过第三方外包公司“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雇佣技术人员,表面上遵循了中国的劳务派遣制度,实则构建了一道法律防火墙。员工虽在诺华园区工作、受诺华管理层直接指挥,却与外包公司签订合同。当项目因疫情调整时,诺华以“签约公司”为挡箭牌,将解雇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仅支付15天工资作为补偿。这种“灵活用工”模式,本质是将企业风险转嫁给劳动者,规避《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解雇赔偿与劳动保障的义务。

更值得警惕的是,诺华以“项目保密”为名,强制员工使用个人电脑处理核心业务数据,公然违反其内部信息安全规定。当员工因设备存留敏感资料而陷入职业困境时,集团却以沉默应对申诉。这种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与诺华在全球宣扬的“负责任商业行为”形成刺眼反差。

外企伪善:全球标准与本土实践的割裂

诺华事件并非孤例。许多外企在欧美市场严格遵守劳工保护与数据安全法规,但在中国却利用法律执行差异与劳动者议价能力弱势,实施“两副面孔”策略:

  1. 制度性剥削:通过劳务外包、弹性合同等手段,剥夺员工社会保障与职业稳定性;
  2. 责任真空:以“第三方管理”为由逃避雇主责任,即使实际工作完全由外企主导;
  3. 道德表演:在财报与ESG报告中大谈“员工权益”,却对本土劳动纠纷选择性失明。

这种割裂暴露了外企的功利主义逻辑——将中国市场视为低成本、低风险的利润池,而非平等对待的合作伙伴。当劳动者试图维权时,外企往往以“遵守当地法律”为托辞,却刻意忽略其全球承诺中高于当地标准的道德义务。

劳动者的困境:系统性压迫与维权无力

本案例中,涉事员工在离职两年后仍因诺华的资料遗留问题承受精神与职业损害,而集团始终拒绝正面回应。这折射出外企劳工维权中的结构性困境:

  • 权力不对等:个体劳动者难以对抗跨国企业的法务与公关机器;
  • 监管缺位: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常对外企违规行为“网开一面”;
  • 舆论遮蔽:外企凭借“国际雇主”光环,更容易获得公众同情与媒体宽容。

撕破伪善面纱:需要怎样的行动?

  1. 法律强化:完善劳务派遣监管,明确“实际用工方”责任,杜绝外企借壳规避义务;
  2. 舆论监督:打破对外企的“道德滤镜”,揭露其本土化实践中的权利侵害;
  3. 跨国联动:推动国际劳工组织与NGO介入调查,以外企母国舆论压力倒逼合规。

结语:全球化不应是道德洼地的借口

诺华事件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外企在全球化中的道德投机性。当“企业社会责任”沦为财报上的漂亮注脚,当“本土化”成为剥削合理化的托辞,劳动者需要的不是虚伪的伦理宣言,而是切实的权利保障。撕下外企的伪善面具,不仅关乎个体正义,更是对“公平全球化”命题的严肃回答。

(本文基于公开投诉材料撰写,链接与个人信息已隐去以保护当事人权益。)


评论视角

  1. 将个体遭遇上升为外企系统性问题的缩影,强化批判力度;
  2. 对比诺华“道德宣言”与在华实践的矛盾,凸显伪善性;
  3. 提出制度性解决方案,避免停留于情绪宣泄。